據中國海關數據,2021年中國大豆進口量9652萬噸,比2020年下降381萬噸,在2020年突破1億噸、創歷史新高后有所減少。這是中國大豆進口持續增長趨勢中短暫回落的插曲,還是中國大豆進口由增到減的拐點?筆者更傾向于后者,認為無論是從大豆進口數量變化走向看,還是大豆供需趨勢看,中國大豆進口拐點大概率已經到來。未來一段時期即便還有增長,那也是受國際國內市場波動導致的短期變化,因為趨勢一旦形成,就難以再有大的逆轉。
從進口數量變化看,中國大豆進口已過快速增長期,進入緩慢增長乃至由增轉降區間。中國是大豆原產國,大豆在中國長期以來是優勢種植品種。1995年前,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很少,國產大豆在滿足消費的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多年保持凈出口。
21世紀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大豆進口量呈加快擴大態勢,2013年前每隔3~4年大豆進口量新增1000萬噸,2014年至2017年每隔1~2年大豆進口量新增1000萬噸,2017年創9554萬噸的階段高點;2018年、2019年受中美經貿摩擦及國內非洲豬瘟導致生豬產能下降等影響,中國大豆進口量下降至8800多萬噸的水平,2020年再次恢復增長至10033萬噸,首次突破1億噸,2021年有所回落。那么,僅從數據上看,近年來中國大豆進口在快速增長后有增速趨緩乃至穩中有降的勢頭嗎?考慮到前幾年大豆進口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我們取2018—2021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的平均值,為9337萬噸,低于2017年的歷史高點。我們再用年均增長率數據看一下。2011—2015年、2016—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2%、3.8%,“十三五”時期增速已明顯收窄。因此,從數據趨勢上看,中國大豆進口已進入基本穩定或穩中有降的階段,2020年的1億噸很可能就是中國大豆進口量峰值。從國際經驗看,飲食文化與中國類似的東亞國家日本、韓國也經歷了大豆進口量先增后降至趨于平穩的歷程。日本2003年大豆進口量達517萬噸的歷史高點,隨后逐年下降,2011年以來穩定在300萬噸左右;韓國1997年大豆進口量達157萬噸的高點,隨后波動下降至120萬噸左右。
從中國大豆消費看,已經進入消費增長平穩期,穩中有降的苗頭開始顯現。20余年時間,中國由大豆凈出口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背后是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持續拉動。道理很簡單,隨著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動物蛋白需求日益增長,帶動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大豆豆粕消費與日俱增,是大豆進口增加的主要驅動力。
同時,大豆壓榨產生的豆油也滿足了居民食用油消費增長需要,目前占據國內食用油消費的半壁江山。但人均動物蛋白和食用油的消費增長是有天花板的。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看,都大體經歷了人均肉蛋奶消費量從增長到逐步平穩的過程,中國也將經歷這一過程,并且很有可能已經進入人均肉蛋奶消費穩定期。近年來,中國肉蛋奶的產量增速已明顯放緩,1991—2000年中國肉蛋奶總產量年均增速7.1%,此后10年降至4%,2011—2020年年均增速降至0.5%。作為畜禽養殖最主要的飼用蛋白原料來源,大豆需求量增速勢必相應下降。此外,近年中國養殖行業加大低蛋白日糧配方推廣力度,也促進了飼用豆粕的減量替代,并且未來仍有較大的潛力。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全國飼料企業豆粕用量比上年增長5.7%,遠小于工業飼料產量16.1%的增幅。
據專家測算,2021年全國養殖業飼料消耗量約為4.5億噸,豆粕用量在飼料中的占比為15.3%,比2020年下降2.4個百分點,節約豆粕飼用量1080萬噸,折合大豆1400萬噸。從食用油消費看,當前中國居民每年人均食用油表觀消費量(產量加凈進口)約23.8公斤,已明顯高于19.4公斤的國際平均水平。未來隨著健康消費理念的普及,預計國民人均食用油消費水平很可能呈穩中有降的趨勢,并且人均消費下降的影響會逐步超過人口數量增加的影響,再加上食用油消費更加多元化特色化,使得豆油的總消費量由升轉降。
從生產看,國內大豆油料進入生產恢復周期,未來對大豆進口將有一定程度的替代。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消費拉動,中國大豆生產在“十三五”期間有所恢復,2020年度種植面積達1.48億畝,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約4600萬畝。2021年由于玉米價格大幅上漲、面積增加較多,導致大豆面積下降至1.26億畝。2022年,按照中央一號文件部署要求,中國將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在各項政策大力支持下,預計2022年中國大豆面積將明顯恢復,整個“十四五”期間有望保持穩中有增趨勢。
初步估計,2022年東北產區新增大豆面積1200萬畝以上,再加上通過增加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折算大豆面積800萬畝以上,預計全國大豆面積較上年增加2000萬畝以上,產量增加300萬噸至1900萬噸。近年來,中國大豆食用消費量穩定在1600萬噸左右,增產的國產大豆除滿足食用需求外,一部分將進入壓榨消費,對進口大豆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
綜合國內外大豆進口量變化特點、中國大豆供需形勢變化及未來趨勢,近一兩年中國大豆進口拐點很可能已經到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增轉降不會是斷崖式的快速大幅下降,而是長期緩慢下降后穩定在合理水平,降多少、怎么降、降至什么水平,取決于國內外大豆生產、貿易等整個產業鏈相應的調整和適應。受自然災害、資本炒作等影響,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可能會出現較大波動,內外價差的變化也會對中國大豆進口階段性趨勢帶來明顯影響,需要客觀理性看待,積極主動應對。